五糧液是數一數二的白酒品牌,更有八大名酒、十七大名酒等等頭銜,在老酒圈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很多朋友會問,為什么四大名酒里,沒有五糧液呢?為什么第 一屆全國評酒會沒有五糧液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五糧液的歷史故事。
五糧液酒廠前身源自1952年5月在“公私合營”基礎上成立“國營第24酒廠”;1954年12月更名為“四川省專賣公司宜賓國營釀酒廠”,1959年更名為“四川省地方國營宜賓酒廠”。
第 一代五糧液包裝
1963年酒廠對五糧液酒生產流程進行改進總結,第 一次明確了五糧液的質量標準。1978年五糧液酒廠以“雙法”首先攻克了重大技術難題,成功將度數降到38度左右,后微調至39度,酒味的口感更醇凈干爽,1979年低度五糧液在國家市場廣受歡迎。
1982年。根據國家限制酒度數的指示,五糧液第 一次批量生產52度五糧液內銷酒,此后五糧液逐步成為國內市場的主流品種,同時小批量試產39度、29度、25度五糧液和39度尖莊,1988年正式量產投放國內市場。
20世紀50年代五糧液貼標
1993年五糧液按照突出600年老窖的優雅典型風格,經過18個月的實驗,1994年成功推出了54度和52度的五糧液珍藏品,為高檔產品的開發積累了經驗。
經過多次改建,1990年五糧液酒廠已發展成為占地34萬多平米、窖池1300多口,年產萬噸原酒的大型名酒企業,1997年正式更名為“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紀50年代五糧液
說到五糧液就不能不提鄧子均,五糧液的,原籍南溪縣,時年與人合伙頂下酒作坊開始生產雜糧酒,初用九種糧食試釀,經多次實踐,聽取名中醫意見調整配方比例,后優先糯谷、飯谷、黃米、蕎子、高粱五種糧食為原料,終于釀出了優質雜糧酒,在眾人中贊不絕口,并把“集五種糧食精華而釀成瓊漿玉液”命名為“五糧液”自此,“五糧液”之名便流傳開來。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商標
現在經過多年的改進五糧液以高粱、糯米、大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并加以精巧配伍,純小麥制成大曲,引岷江水為釀造用水,經低溫入窖、滴窖降酸、回酒發酵、雙輪底發酵、量質摘酒、貯存調味等獨到的工序成。該酒清澈透明,酒味醇厚,酒體豐滿甘美,落喉凈爽,回甜舒適悠長,具有“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的典型風格
20世紀60年代五糧液
新中國成立之后,鄧子均經營的“利川永”公私合營并入“國營第24酒廠”1954年獻出五糧液秘方,并把五糧液生產擴大至其他窖池生產,1958年五糧液正式以國家名酒進入國際市場,銷往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的港澳地區。
20世紀60-90年代五糧液產品
說了這么多,很多朋友好像還是沒有明白為何“四大名酒為何沒有五糧液”,其實,四大名酒是在1952的第 一屆全國評酒會上誕生的,而1955年五糧液才正式生產。想要系統的學習名酒知識,名酒老酒鑒定技巧,可以報名參加第二十屆老酒培訓班,培訓班由河南省酒業協會老酒收藏鑒定專委會創辦,本月16號開班,僅剩不足十個名額,歡迎報名咨詢。
咨詢電話:18623713899 (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