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期 茅臺形成了外銷飛仙內銷金輪的格局,看到“飛仙”,很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其實飛仙牌茅臺也稱老飛天,是1959-1969年間生產的茅臺酒。那么今天就給各位介紹一下這個時期飛仙茅臺的特征。
1958-1959年飛仙牌茅臺
1961年飛仙牌茅臺酒
飛仙牌茅臺酒特征
1962年飛仙牌貴州茅臺酒,塑蓋軟木塞,暗紅色封膜,系有紅飄帶,飄帶較短。瓶體規整勻稱,線條突出,釉色青白,整體美觀大方。
1962年飛仙牌茅臺
1964年出口的飛仙牌茅臺酒,白瓷瓶短口紅塑料蓋軟木塞封口,外包裹棉紙,質地較厚,棉紙上印有紅色繁體“中國貴州茅臺酒”,紅色厚重,紅字下方為手工加蓋藍色生產日期。
1964年飛仙牌茅臺
1966年茅臺為乳白玻璃瓶,深紅色封膜有磨砂感,飄帶較長,正標及飄帶上的“貴”字為繁體,兩條飄帶上面刺繡的“中國貴州茅臺酒”成對稱式,背標為中英文對照說明。
60年代初期茅臺酒廠大事記
1961年茅臺酒廠收到了蘇聯、匈牙利、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贊揚的函件,為了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生產了250克、125克、50克裝規格的產品,這個時期500克茅臺的售價上漲到16元。
1961年50g茅臺酒
1964年9月,季克良被分配到貴州茅臺酒廠工作,當時茅臺酒廠條件很差,他克服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堅持下來。他到廠時,正是當時由輕工業部周恒剛等有關專家組成的“茅臺酒試點會”到廠,這次試點是對茅臺酒生產工藝進行探討和總結。其中,由副廠長李興發為組長的科研小組重點研究茅臺酒在貯存過程中酒質的變化和的基本規律,季克良被安排在這個課題科研小組中,從此開始了一生與茅臺酒結緣的釀酒生涯。
1966年3月,廠長劉同清和技術員季克良參加輕工部召開的出口酒工作會議,決定茅臺酒陶瓷瓶改為螺旋口的白玻璃瓶(由貴陽王武磚瓦廠進行改進),用塑料旋蓋。7月接省輕工業通知,內外銷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瓶蓋改用紅色塑料旋蓋。后貴州清鎮玻璃廠通過技術攻關試制乳白色玻璃瓶獲得成功,解決了滲漏和外觀不美的問題,也解決了避光的問題,從而逐步結束了茅臺酒包裝用土陶瓷瓶的歷史。
1966年飛天茅臺酒
本文內容來源《茅臺酒圖志》一書,本書詳細介紹了茅臺酒廠歷史以及各個年份茅臺酒的特點,想要購買此書的朋友,可以聯系下方電話。
想要學習十七大名酒真假鑒定知識的朋友,可以報名參加由河南省酒業協會老酒收藏鑒定專委會創辦的老酒培訓班,常年招生,一次收費,免費復訓,歡迎廣大老酒愛好者報名咨詢。
咨詢電話:18623713899 (馬老師)
該二維碼7天內(前)有效,重新進入將更新 (請使用微信掃描)